数字技术快速迭代,互联网平台兴起,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。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劳动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与此同时,其所面临的社会保障、职业教育问题也愈加突出,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。
时间灵活但不等于清闲、超六成从业者月均收入超5000元、收入不稳定带来压力、对技能培训需求强烈……6月16日,《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》发布,对新型灵活就业群体进行画像,分析不同岗位所面临的挑战与需求,并对行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。
从业人数超8000万
工作时间灵活但不等于清闲
有别于传统灵活就业,《报告》所指“新型灵活就业”指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,在劳动时间、工作场所、雇佣关系等方面具有高度弹性的就业新形式,例如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,以及灵活就业的有声书配音员、AI编剧等。
当前,我国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已经相当庞大,《报告》对此进行了数据估算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2024年底,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在2.4亿人左右。2023年全国总工会的第九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,全国新就业形态人员达到约8400万人。《报告》再结合第三方招聘网站的数据估算,我国当前新型灵活就业群体人数超过8000万人。
《报告》通过1049份有效问卷调查尝试对新型灵活就业人群进行群体画像,得出了一些颇有意思的结果。整体上,有19.95%的人正在从事或从事过灵活就业。这些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、数字基础设施健全的大中城市,其中一线城市、新一线城市、二线城市合计占比82.38%。在持续时间方面,1-3年经历者占比42.38%,3-5年的经历者占比20.95%,1年以内的新手占比19.52%,5年以上的资深者仅占比17.14%。
选择灵活就业的原因方面,“时间安排自由灵活”是主要原因,81.34%的受访者将其列为首要原因,此外还有“工作地点不受限制”“兼职赚取额外收入”“传统工作竞争激烈,难以就业”“个人兴趣爱好”等原因。
《报告》还揭示新型灵活就业群体的收入分布,综合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者占比超过65%。
在工作负荷方面,灵活就业的工作时间并非想象中轻松。《报告》经过综合测算得出,新型灵活就业群体的平均工作时长为37.6小时,略低于常规的40小时。但细看数据会发现,有41.97%的从业者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。灵活并不等于清闲,外卖骑手为了多接单赚钱,每天可能骑行十多个小时;网络主播在成名之前,常常为了积累粉丝直播到深夜。
尽管灵活就业为劳动者带来了就业机会和自主性,但调研显示,其面临的困难具有普遍性且相当严峻。79.68%的受访者将“收入不稳定(波动大)”列为首要困难,这为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74.55%的受访者将“缺乏社会保障”列为第二大困难,没有单位缴纳公积金、社保,医疗、养老、工伤等保障缺失。“客户资源不足”“职业发展受限”“工作强度大”等困难都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。值得一提的是,上述困难往往相互交织,例如,收入不稳定导致骑手不得不拼命接单,结果是工作强度大。
创新动态分类模型
技能提升可实现岗位层级“升级”
《报告》创新设计了灵活就业动态分类模型,以数字技术参与程度(高中低)和岗位技能要求(高中低)为两个维度,将灵活就业划分为更精细的九种类型。
这一动态分类模型展示了多种形式的动态演进路径,更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环境。在技术演进适应性方面,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,岗位的数字依存度会发生系统性的变化,例如随着智能诊断设备、AR指导维修系统的普及,传统维修技师的数字依存度正在快速提升。在同一数字依存度的层级内,从业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,从基础技能向专业技能、战略技能发展。
《报告》指出,构建完整的职业发展通道是实现灵活就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《报告》将不同类型岗位的市场饱和度和发展空间结合起来分析后发现,数字技能类岗位(设计师、程序员等)呈现“低饱和度-高发展空间”的优质格局,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。平台服务类岗位(注: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)则刚好相反,呈现“高饱和度-低发展空间”的困境。
技能培训正成为新型灵活就业者提高自我竞争力的主要需求。问卷显示,83.76%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培训支持。具体的培训内容需求上,排在最前面的是“专业技能提升”,高达86.85%。依次排在后面的需求还有“创业指导”(77.21%)、“市场营销”(67.21%)、“法律知识”(55.56%)、“财务管理”(46.37%)、“时间管理”(41.27%)。
《报告》重点关注了五类数字经济下新型灵活就业的典型岗位,包括:以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基础技能型-高数字依存度岗位;以影视后期剪辑师、短视频运营为代表的专业技能型-中数字依存度岗位;以有声书配音员、AI编剧为代表的专业技能型-高数字依存度岗位;以直播运营、互联网营销为代表的战略技能型-中数字依存度岗位;以AI导演、数字内容创作者为代表的战略技能型-高数字依存度岗位。
技能的提升与职业发展路径高度相关。以有声书配音员为例,其可逐渐积累听众成为大咖主播,提升议价能力,还可成为主播培训师,其对技能的需求包括普通话标准、基础音频剪辑、作品内容快速理解等。与此同时,AI语音合成正对该行业带去冲击,一般朗读类岗位将被AI取代。
灵活就业者通过学习完成身份转变
建议优化就业服务、加强技能培训
在灵活就业成为趋势的当下,《报告》指出,教育培训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发挥着关键作用,两者合力通过资源整合、技能培训、模式创新等,助力灵活就业者成长,推动行业的发展。
《报告》以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为例,展示了教育培训机构为灵活就业者带来的个人发展支持。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,目前主要有知识分享平台、数字化技能培训和智慧教育系统三大板块。
该公司推出的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迭代。例如,在开发AI原画师、短视频剪辑师等热门课程时,该公司开展了全面的需求评估与行业研究工作,确保课程内容紧跟技术前沿,将相关行业的认证标准融合课程,始终以技能实际应用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,让学员做到学以致用。
该公司还注重产教结合,与行业紧密对接,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,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,为学员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服务。
教育培训机构面向灵活就业群体的一整套服务,满足了从业者对技能提升的需求。在其培训的案例中,有一位年过50岁的学员通过学习AI视频新技术,完成了对传统影视行业的赋能。该名学员来自辽宁,是一位在传统影视行业深耕多年的电视台导演。他主动拥抱AI技术,踏入AI视频导演的全新领域。学成之后,他的工作发生了质的改变。如今,使用AI工具,此前需要多人团队配合用时一周的30秒广告片,最快1天便能完成。
从冷冻食品批发商跨界到AI设计师,从家装送货员到声音创作者,通过在教育培训机构学习新技能,完成身份转变的例子数不胜数。
《报告》指出,当前灵活就业存在劳动关系界定模糊、社会保障覆盖不足、技能培训供需错位、职业发展通道窄化等问题,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。
在技能培训的宏观政策层面,《报告》建议设立灵活就业技能提升专项基金,将技能培训纳入政策红利范围,对参加新型职业培训的学员给予学费补贴。
在行业发展层面股票实盘配资平台,面对技能认定标准缺失、从业者资质参差不齐、企业招聘成本高等现象。《报告》建议搭建统一的线上认证平台,给予考核合格者由人社部门背书、行业协会颁发的权威认证证书。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